關於撿骨(火化撿骨 vs 公墓撿骨)

一、撿骨是什麼?
撿骨,又稱拾骨、起骨,是在親人往生後的重要殯葬禮儀。依據不同的安葬方式與地區文化,撿骨可分為火化撿骨與公墓撿骨兩種主要形式。其核心意義是為亡者進行最後的骨骸整理與收殮安置,表達敬意與不捨,並引領靈魂安歸。

二、撿骨流程彙整表:

項目 火化撿骨(當日火化後拾骨) 公墓撿骨(起掘遷葬/二次撿骨)
適用情境 遺體於殯儀館火化後,當日撿拾骨骸入甕 原土葬於公墓或私墓多年後需遷葬、合葬、改葬、配合公墓遷移等
流程起始 完成火化後約 1.5–2 小時通知家屬進入撿骨室 須先擇日設壇、向后土神與祖先稟報後方能動土掘墓
執行單位/人員 殯儀館人員+禮儀公司引導,家屬可自行撿骨或委由專人操作 撿骨師傅+道士和尚(誦經法事)+禮儀師,家屬須配合或全程參與
是否開棺 否,直接於火化後拾骨 是,需打開棺木或骨甕清理、整理骨骸
撿骨順序 固定由腳→身→頭,象徵步步高升 同樣遵循腳→頭,象徵完整圓滿,部分會加法事(如誦經、招魂)
是否需日曬 不需,火化後即為乾燥狀態 需日曬 1~3 天,去除濕氣與異味,並以香灰或米灰清潔
封罐作業 現場由殯儀館人員協助裝甕、貼名牌、封條 曬乾後由禮儀人員或撿骨師裝甕,可加放供品(紙蓮花、佛咒等)
安置方式 可立即安厝於納骨塔、骨灰櫃位,或暫存殯儀館 視家屬選擇改為塔葬、花葬、合葬、海葬、回葬家族墓地等
所需文件 無特別文件,依火化場及殯儀館規定進行 須提出起掘申請,經公所或墓政單位核准,並配合公告程序
宗教儀式 簡式默哀、焚香、誦經(視家屬安排) 較完整,包括請靈、謝土、開光、合爐、除穢、超薦等,常邀道士和尚主持
後續儀式 可接續辦理安靈、入塔、公祭、合爐 通常搭配除靈、圓墳、合爐、對年、功德法會等
文化意涵 表示對亡者的「最後一次道別與送行」 表示對祖先的「重歸依止與慎終追遠」
常見禁忌與提醒 不宜穿鮮豔衣物、勿攝影、幼童避免入場 忌嬉鬧、慎選時日、女性禁入墓穴(視地區風俗)、骨甕避免倒置、必須敬神
心理支持 當日家屬情緒波動,禮儀人員應適時關懷 面對舊墓起掘、祖先撿骨,情感更為複雜,宜加強家屬支持與文化尊重

三、結語:
撿骨不只是程序上的整理與移葬,更是慎終追遠的重要展現。無論是火化撿骨還是起掘遷葬,家屬對亡者的敬意與情感都應被妥善引導與尊重。禮儀從業人員應給予適當協助與心理照護,使整個過程圓滿莊嚴。